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动态行业动态
两会声音 | 垃圾分类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分类标准、做好后端配套
发布时间:2020-06-04 16:42:53 浏览次数:

 聚焦两会

垃圾分类现已在全国许多地区开始普及推广。随着很多地方对垃圾分类的

重视,垃圾分类也进入了“有法可依”的强制时代。在实践中,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问题。

目前正值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刻,全国人大代表也就垃圾分类的问题提出了他们的建议。

 

 

建议垃圾分类标准全国统一

 


今年,“垃圾分类”成为全国政协委员、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关注的一大议题。5月18日,王济光告诉澎湃新闻,今年全国两会,他带来了《关于建立垃圾分类全国统一标准的提案》。

王济光说:“住建部前些年制定过一个标准,是参考性质的,各地都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又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和标识,但是,由于各地标准有时有较大差别,外地游客经常按照自己的垃圾分类习惯行事,有次在外地旅游时还遭到过当地人的白眼。此后我对此进行了调研。”

王济光分析认为,这不利于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。一方面,在当前信息量大、交互沟通强的互联网时代,各地垃圾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、标志、标识,极易使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产生困惑、无所适从,影响居民分类合作意愿。另一方面,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、产业转移、人流迁徙,国内跨省区人口流动量不断增大,垃圾分类标准及标志标示的不统一,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,不利于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。

对此,王济光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。按照有利于居民“认得清、分得明”的原则,结合垃圾分类后续处理程序,尽快将先行试点城市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全国统一标准,确定通俗易懂的分类名称,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标示语进行统一,将垃圾桶颜色与对应的垃圾类别规范统一,将生活垃圾分类类别的外语译文规范统一,以***大程度方便各地群众分类投放,全局一盘棋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。

 

 

 

 

垃圾分类存在两大难题

 

2020年,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一年,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,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。

作为长期从事环保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,全国人大代表、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认为,垃圾分类推广存在两个问题,首先是后端垃圾分类的配套措施需要提前做好,其次是要提升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能力和信任度。

王筱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,在垃圾分类的推广过程中,地方要加强宣传,同时需要做好解释,比如后端垃圾混合运输填埋,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?是不是前端分得出来,后端就处理得了?

 

 

 

让垃圾分类常态有处理、应急有保证、保底有工程

 

近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,在三四线城市和乡村等重点地区,可尝试打造“分散收运+集中处理”的“县域固废统筹共建服务”新模式。

宋鑫介绍说,垃圾分类涵盖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四个环节。当前垃圾分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;二是各地区分类处理设施的能力尚不充分,结构也不够合理,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优化结构;三是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目前还存在技术不成熟、处理成本高、资源化出路不畅通等难题。

 

 

从两会的委员和代表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来看,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势头越来越迅猛。垃圾分类非小事,既关乎整体生态环境,也影响个人生活质量。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,为垃圾分类出谋划策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